“人在宇宙中”好比“細胞在地球中”那麼小(明空版主注),把自己的心、身殼打開,“情和無情共一體”、“身內真如環遍外”,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何止那麼多,而是無數啊。
“鬱鬱黃花無非法身,青青翠竹俱是波若”
十方世界就是一隻眼,一個佛陀。
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即“空即是色”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這也是很美的兩句話,“大中見小”不稀奇,只有悟道的人 才能真正“小中見大”,因他已無“大小”之分,故《華嚴經》中杜順言“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有“理”才能顯“事”,有“事”才能顯“理”,這最好的例子 就是“電和電燈的例子”。
“色即是空”好理解,例如,人慢慢老了,東西慢慢壞了,一切“因緣和合”的,好瞭解,但“空即是色”卻不好理解。
什麼是“色即是空”呢?
這位出家人說,就是當他剛悟了道,即禪宗剛“破初關”的時候,“山河破碎、大地平沉”,他見到了“空”,此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就是證到了“色即是空”。
然後繼續再修二十年,等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時,他才證到“空即是色”,才能算“破重關”,
這就是禪宗說的“不破初關不閉關,不到重關不入山”,
真到“三關”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就沒法傳了,因為“言語道斷、心性寂滅”。
修行就是“去自己的框框”,名利是人生最大的“框框”。
不執、不著、不迷於萬物,即是“如來”。
“本性”這個東西就在語默、動靜、日常生活之中,不但“好景不長”,關鍵是“壞景也不長”啊,有什麼好計較、認真啊,所以,只有這樣才能“轉物”,而不被“物轉”。
於是,最重要的“三個東西”在這裡作弄我們:
業識(起心動念,即無明的 “三細”——能、所、我執)、見分、相分(第八識包括“見分”和“相分”)。
修行之道 就是“內托心身,外依世界、
中翻業識”。這樣才會“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