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
● 空是相對色講的,如果沒有色,根本就沒有空,如果沒有空,也就不會有色。
色與空就如同有與無,色即是有,空即是無,有是相對無講的,無也是相對有講的。
因爲有了有,所以才有無,假設沒有有,也就無所謂無。
比如我現在喝一聲,聲音在的時候是有,聲音過後喝聲沒有了,就是無了。
無不是從有來的,有也不是從無來的,假如沒有我剛才這一喝,也就談不上有無,所以這二者是相對講的。
同樣的道理,色不從空出,空也不從色出,所以這個虛空 不是色相合成的,色與空 不過是相對而言罷了。
既然虛空 不是由色相合成的,那麽無合之故就無析,無析之故也就無合。
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不外乎就是色與空兩種,這個色與空 是既非和合、亦非不和合,
從而證明阿難所問的 世間變化,都是妄計,都不可得。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1以前說過,我們衆生見大地是沙、是土、是泥;
2羅漢、辟支佛見大地是虛空,沒有東西,因爲他偏空,還有個空相沒破;
3菩薩見大地是七寶所成,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黃金鋪地,一切樓臺殿閣 都是七寶所成。
經上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就是隨大家的心量不同,所見也不同。
4佛更超過菩薩,見大地不是境界。爲啥不是境界呢?因爲一真法界,本來就是一塵不染。
可是世上的這些凡夫,偏偏執著有這個大地,有這個所見。凡夫因執著之故,業力不可思議,佛也不能將它帶走,所以叫不思議境界。十法界由於心量不同之故,所也見不同,這些都是幻相,都是假的。
1以前說過,我們衆生見大地是沙、是土、是泥;
2羅漢、辟支佛見大地是虛空,沒有東西,因爲他偏空,還有個空相沒破;
3菩薩見大地是七寶所成,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黃金鋪地,一切樓臺殿閣 都是七寶所成。
經上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就是隨大家的心量不同,所見也不同。
4佛更超過菩薩,見大地不是境界。爲啥不是境界呢?因爲一真法界,本來就是一塵不染。
可是世上的這些凡夫,偏偏執著有這個大地,有這個所見。凡夫因執著之故,業力不可思議,佛也不能將它帶走,所以叫不思議境界。十法界由於心量不同之故,所也見不同,這些都是幻相,都是假的。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動而常靜,遷而不至——智證之七十一
1
《肇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2
傳曰:此明三時無去來,以辯不遷也。如人初在東方立,即名未去,故未去不得名為去;若動一步離本處,反望東方名已去,故已去不得名為去。或入便轉計雲: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龍勝所論,正破此執,曰:若有已去、未去,則有去時;若無已去、未去,則無去時。故偈曰:“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如因兩邊短,有中間長。若無邊短,即無中間長也。於是以偈斷之曰:“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3
肇法師有《物不遷論》,龍樹菩薩有《觀去來品》,其主旨皆在說明 諸法無常,即動而常靜,常遷而不至,故知萬法皆無自性。
如何來辨明此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一、無去時;二、無去者。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或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這就是去。從甲地到達乙地這段時間,就是去時;從甲地到達乙地這個事物或人,就是去者。有去時,有去者,所以有去。但這實在是一種迷謬的認識。實際上,並無去時,也無去者。何以故?首先,從時間上來考察,如果這個事物未動駐在甲地時,此時是未去時;如果這個事物一旦啟動,離開了甲地,對於甲地來說,這個事物就是已去時。除了未去時、已去時,並無第三種時,所以無去時。另外,從運動的事物來看,仍在甲地不動,是未去者;一旦移動離開甲地,即是已去者。一個事物對於某地來說,要么是未去者,要么是已去者,並無第三種形態去者存在,所以說並無去者。既無去時,也無去者,怎麼能說一個事物有去呢?
去既如此,來也是一樣。除了已來、未來之外,並無來時,也無來者。所以肇法師說:“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從甲地來看,知道這個事物已去,但這個已去的事物,卻永遠也到達不了乙方。何以故?諸行無常,瞬瞬變化,現在的來者,已非昔日之去者。所以說,昔物不至今,今物已非昔,緣起和合,變化萬端,證知諸法無常在不變的自體性。
有人說:“如果不從甲地 也不從乙地的角度來看,只看這個運動的事物本身,是否有來去呢?”
答:“如果單純從這個事物本身來看,則無論你如何運動,都不可說是來,也不可說是去。何以故?
如同沒有短的鉛筆來作比較,你又怎麼能說 這只鉛筆就是長呢?”
師指竹說,這竹長 那竹短
動而常靜,遷而不至——智證之七十一
1
《肇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2
傳曰:此明三時無去來,以辯不遷也。如人初在東方立,即名未去,故未去不得名為去;若動一步離本處,反望東方名已去,故已去不得名為去。或入便轉計雲: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龍勝所論,正破此執,曰:若有已去、未去,則有去時;若無已去、未去,則無去時。故偈曰:“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如因兩邊短,有中間長。若無邊短,即無中間長也。於是以偈斷之曰:“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3
肇法師有《物不遷論》,龍樹菩薩有《觀去來品》,其主旨皆在說明 諸法無常,即動而常靜,常遷而不至,故知萬法皆無自性。
如何來辨明此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一、無去時;二、無去者。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或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這就是去。從甲地到達乙地這段時間,就是去時;從甲地到達乙地這個事物或人,就是去者。有去時,有去者,所以有去。但這實在是一種迷謬的認識。實際上,並無去時,也無去者。何以故?首先,從時間上來考察,如果這個事物未動駐在甲地時,此時是未去時;如果這個事物一旦啟動,離開了甲地,對於甲地來說,這個事物就是已去時。除了未去時、已去時,並無第三種時,所以無去時。另外,從運動的事物來看,仍在甲地不動,是未去者;一旦移動離開甲地,即是已去者。一個事物對於某地來說,要么是未去者,要么是已去者,並無第三種形態去者存在,所以說並無去者。既無去時,也無去者,怎麼能說一個事物有去呢?
去既如此,來也是一樣。除了已來、未來之外,並無來時,也無來者。所以肇法師說:“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從甲地來看,知道這個事物已去,但這個已去的事物,卻永遠也到達不了乙方。何以故?諸行無常,瞬瞬變化,現在的來者,已非昔日之去者。所以說,昔物不至今,今物已非昔,緣起和合,變化萬端,證知諸法無常在不變的自體性。
有人說:“如果不從甲地 也不從乙地的角度來看,只看這個運動的事物本身,是否有來去呢?”
答:“如果單純從這個事物本身來看,則無論你如何運動,都不可說是來,也不可說是去。何以故?
如同沒有短的鉛筆來作比較,你又怎麼能說 這只鉛筆就是長呢?”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狐狸、狼和野幹——智證之七十二
1
《法華經》偈曰:狐狼野幹,咀嚼踐蹋,嚌囓死屍,骨肉狼籍。
2
傳曰:狐貪而疑,狼貪而狠,野幹貪而痴。疑則痴之別,狠則嗔之別,即三毒雜相也。咀嚼踐蹋,言於不淨之境,味著不厭,蹈籍不離也。嚌囓死屍,骨肉狼籍,言於無常之身,計較不捨,紛亂不攝也。予論此經皆象,像以盡意,欲眾生深觀自悟耳。
3
野幹,古代有,現在這種動物早就滅絕了。據說,形似狐狸,但比狐狸小,毛色黃,聲音似狗。如果有樹枝墜落打到野幹,它會閉上眼睛,裝作看不到樹枝。
狐狸生性貪婪而多疑,警覺性特別高,狼貪婪而殘忍,野幹則貪婪而愚癡。這三種動物,即代表了貪嗔癡三毒,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內部。聽聞正法時,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就是狐狸在做主;
遇到利益時,對待其它人和動物貪婪和殘忍,就是狼在做主;
遇到生老病死之苦,裝作視而不見,閉目藏睛,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野幹在做主。
人一旦被這三種動物操縱了,人性就慢慢泯滅了,只有動物性。
一些公司 非常推崇狼文化,在你死我活的生意場上,這就不難理解了!
狐狸、狼和野幹——智證之七十二
1
《法華經》偈曰:狐狼野幹,咀嚼踐蹋,嚌囓死屍,骨肉狼籍。
2
傳曰:狐貪而疑,狼貪而狠,野幹貪而痴。疑則痴之別,狠則嗔之別,即三毒雜相也。咀嚼踐蹋,言於不淨之境,味著不厭,蹈籍不離也。嚌囓死屍,骨肉狼籍,言於無常之身,計較不捨,紛亂不攝也。予論此經皆象,像以盡意,欲眾生深觀自悟耳。
3
野幹,古代有,現在這種動物早就滅絕了。據說,形似狐狸,但比狐狸小,毛色黃,聲音似狗。如果有樹枝墜落打到野幹,它會閉上眼睛,裝作看不到樹枝。
狐狸生性貪婪而多疑,警覺性特別高,狼貪婪而殘忍,野幹則貪婪而愚癡。這三種動物,即代表了貪嗔癡三毒,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內部。聽聞正法時,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就是狐狸在做主;
遇到利益時,對待其它人和動物貪婪和殘忍,就是狼在做主;
遇到生老病死之苦,裝作視而不見,閉目藏睛,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野幹在做主。
人一旦被這三種動物操縱了,人性就慢慢泯滅了,只有動物性。
一些公司 非常推崇狼文化,在你死我活的生意場上,這就不難理解了!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我說唯是心——智證之七十三
1
《入楞伽經》曰: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無心,而起於分別
。
2
傳曰:以此偈觀之,則凡見自心者 皆無分別矣,而可乎?曰:如世幻師,幻作男女牛馬。而觀者皆生著想,獨幻師無著想,了是自心所生故。又如良馬 見物輒驚,獨見自影 而無所驚,知從身所出故。以是義故,知雖分別,不礙明見自心也。
3
《大乘入楞伽經》中說,萬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法體,即法自體、自性。唯是心,即只是心,只有心,而非其它。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無心時,則不見諸法,起種種分別時,諸法則隨之俱起。
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心生 則種種法生,心滅 則種種法滅。”
有人聽了這話,起大疑惑,說:“既然諸法唯是心,見諸法時即是見心,既同是一心,應無所分別,這樣能行嗎?”
在他看來,如果一切都不加分別,則不辨東西南北,不識水火土木,不知吃飯睡覺,人類的生活 將陷入一片困頓與混亂。為破此惑,覺範禪師 說兩個比喻,以救此難。
譬如幻術大師,幻化出牛馬男女等 種種事物。觀看的人 不知是幻,將此種種牛馬男女等物 執為真實。幻師雖然也有男女、牛馬等種種分別,但並不會很執著,因為他知道 是幻非真。
又譬如世間之良馬,它見到高舉的鞭子影子 就會往前跑,不必真要抽打到它身上,但見到自己的影子 卻不會受到驚嚇,因為它知道 這個影子是自身所出。
知萬法唯心者,目睹萬法,恰如幻師見自己所幻之事,也如良馬 見自身之影而不驚。
所以說,雖常分別,但不礙於見自心也。不識萬法唯心者,凡見一事一物 必執為真實,必受其驚恐之苦。
不能真實契入 萬法唯心之義,所起疑惑,其實豈止如上所說?
有一類人認為,既然萬法唯是心,並無自體,那無心時,眼前的這一切,如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等一切 也應該無,為什麼並不真無?
答曰:你若真能無心,這一切雖非空滅,但這一切非桌子、非板凳、非杯子、非電腦乃至非山河大地,即無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 等種種法。
有僧問:“萬法唯心造,是否?”
師曰:“是。”
僧曰:“請師為我造一塊黃金,行嗎?”
師便打。
《解深密經》中,彌勒菩薩代無明眾生請法,問於世尊曰:“世尊說奢摩他影像 唯是自心,那見到這些影像時,莫非是以心見心?”若說是以心見心,豈不成了兩心?
如眼不自見眼,心亦不應自見心。
世尊說:“是中更無少法能見少法。”
這當中 根本不存在一物 見一物的情形,無能見者,也無所見者,只是一心。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4-18 22:14
道長啊,同修、父親、丈夫、兒子、早餐等種種法 是思維分別產生的法,只是一個概念或標籤,說他們是唯心造...
b
要真實契入諸法唯心之義,確實大不易!要知道,若能真實契入,即是明心。若能明心,學法之人,夫復何求?但不論怎樣,我姑且言之,師兄姑且聞之。於師兄證道,雖非近緣,亦可種遠因。
你問“人之色身 是不是也是唯心造?”,其實,說個“人之色身”,早已是心所造了。而且只有人類 才會把這個色殼子 說成是“人的色身”。
佛經上說,人的身體中 有八萬四千種蟲,即八萬四千眾生,這些眾生 是不會認為這個色身是“人之色身”的,他們只會說,這是它們的家園,不是人的,沒有人。就如同地球人 說地球是他們的家園一樣。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眾生眼裡 成為了不同的法,事實上 是不可能 有不同的法的,只是一個。
我知道,你問我的意思,其實是說,究竟這一個東東(用手指色身),究竟是不是心造的。
我可以這麼跟你說吧!凡離言離相,即非色身,亦非是一個,實在不知道是個什麼,父母所生口,終難對你說。但它不是心造的(說個“它”,其實 又已經是心所造了,其實也非它),無論你有心無心,它的本質都非生非滅,不可思,不可議,只是緣起和合的 一種暫時的現象。
另,憨山大師所解《楞嚴》“目與勞,同是菩提”是指根塵同源之意,是正確的。
目,即是根;勞,即塵勞。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 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故同是菩提所生的相分
是在不生滅之中,又能生出萬法
如果再扯到,阿賴耶識或如來藏
宗來相去
累死我們凡夫俗子
佛拈花,祖一嗚
南泉說似夢中觀花
我說唯是心——智證之七十三
1
《入楞伽經》曰: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無心,而起於分別
。
2
傳曰:以此偈觀之,則凡見自心者 皆無分別矣,而可乎?曰:如世幻師,幻作男女牛馬。而觀者皆生著想,獨幻師無著想,了是自心所生故。又如良馬 見物輒驚,獨見自影 而無所驚,知從身所出故。以是義故,知雖分別,不礙明見自心也。
3
《大乘入楞伽經》中說,萬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法體,即法自體、自性。唯是心,即只是心,只有心,而非其它。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無心時,則不見諸法,起種種分別時,諸法則隨之俱起。
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心生 則種種法生,心滅 則種種法滅。”
有人聽了這話,起大疑惑,說:“既然諸法唯是心,見諸法時即是見心,既同是一心,應無所分別,這樣能行嗎?”
在他看來,如果一切都不加分別,則不辨東西南北,不識水火土木,不知吃飯睡覺,人類的生活 將陷入一片困頓與混亂。為破此惑,覺範禪師 說兩個比喻,以救此難。
譬如幻術大師,幻化出牛馬男女等 種種事物。觀看的人 不知是幻,將此種種牛馬男女等物 執為真實。幻師雖然也有男女、牛馬等種種分別,但並不會很執著,因為他知道 是幻非真。
又譬如世間之良馬,它見到高舉的鞭子影子 就會往前跑,不必真要抽打到它身上,但見到自己的影子 卻不會受到驚嚇,因為它知道 這個影子是自身所出。
知萬法唯心者,目睹萬法,恰如幻師見自己所幻之事,也如良馬 見自身之影而不驚。
所以說,雖常分別,但不礙於見自心也。不識萬法唯心者,凡見一事一物 必執為真實,必受其驚恐之苦。
不能真實契入 萬法唯心之義,所起疑惑,其實豈止如上所說?
有一類人認為,既然萬法唯是心,並無自體,那無心時,眼前的這一切,如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等一切 也應該無,為什麼並不真無?
答曰:你若真能無心,這一切雖非空滅,但這一切非桌子、非板凳、非杯子、非電腦乃至非山河大地,即無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 等種種法。
有僧問:“萬法唯心造,是否?”
師曰:“是。”
僧曰:“請師為我造一塊黃金,行嗎?”
師便打。
《解深密經》中,彌勒菩薩代無明眾生請法,問於世尊曰:“世尊說奢摩他影像 唯是自心,那見到這些影像時,莫非是以心見心?”若說是以心見心,豈不成了兩心?
如眼不自見眼,心亦不應自見心。
世尊說:“是中更無少法能見少法。”
這當中 根本不存在一物 見一物的情形,無能見者,也無所見者,只是一心。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4-18 22:14
道長啊,同修、父親、丈夫、兒子、早餐等種種法 是思維分別產生的法,只是一個概念或標籤,說他們是唯心造...
b
要真實契入諸法唯心之義,確實大不易!要知道,若能真實契入,即是明心。若能明心,學法之人,夫復何求?但不論怎樣,我姑且言之,師兄姑且聞之。於師兄證道,雖非近緣,亦可種遠因。
你問“人之色身 是不是也是唯心造?”,其實,說個“人之色身”,早已是心所造了。而且只有人類 才會把這個色殼子 說成是“人的色身”。
佛經上說,人的身體中 有八萬四千種蟲,即八萬四千眾生,這些眾生 是不會認為這個色身是“人之色身”的,他們只會說,這是它們的家園,不是人的,沒有人。就如同地球人 說地球是他們的家園一樣。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眾生眼裡 成為了不同的法,事實上 是不可能 有不同的法的,只是一個。
我知道,你問我的意思,其實是說,究竟這一個東東(用手指色身),究竟是不是心造的。
我可以這麼跟你說吧!凡離言離相,即非色身,亦非是一個,實在不知道是個什麼,父母所生口,終難對你說。但它不是心造的(說個“它”,其實 又已經是心所造了,其實也非它),無論你有心無心,它的本質都非生非滅,不可思,不可議,只是緣起和合的 一種暫時的現象。
另,憨山大師所解《楞嚴》“目與勞,同是菩提”是指根塵同源之意,是正確的。
目,即是根;勞,即塵勞。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 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故同是菩提所生的相分
是在不生滅之中,又能生出萬法
如果再扯到,阿賴耶識或如來藏
宗來相去
累死我們凡夫俗子
佛拈花,祖一嗚
南泉說似夢中觀花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憨山大師講,勝義根就是無明殼,因爲結成無明瞭,因此封固在那裏。
既然經裏面分明說 是攝歸如來藏,所以這樣講是不會錯的。
有的人在做解釋的時候違背經文,說不攝歸如來藏,而是攝歸第八識。
那爲什麽經上 在講根大的時候,不說七說八,而只是說到這六根呢?
因爲六根 生六識,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這個道理 待下邊說到識大時 再講清楚。
六根 生六識,合理,是妄想罷,比量
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
那就不合理
七識表執著,傳訊,過手不意
八識表種子的大儲藏室,好壞全收,無量大雲端
六祖說
67因中轉,58果上圓
第五識是表現量
圓了就是轉識為智,改叫如來藏
中國文明古典啊
智,上知下日
太陽太偉大了,放出無量光的能量,全無取捨的心,宇宙完全分亨
太陽太熱了,看看似圓形,碰不得
大圓鏡智
指月幹嗎,它只是反光而已
有人罵別人是智障
智障,全是無明故
這明
日,月,時間全包括了,秒秒不移
您看,念念全不斷啊,水起波
●憨山大師講,勝義根就是無明殼,因爲結成無明瞭,因此封固在那裏。
既然經裏面分明說 是攝歸如來藏,所以這樣講是不會錯的。
有的人在做解釋的時候違背經文,說不攝歸如來藏,而是攝歸第八識。
那爲什麽經上 在講根大的時候,不說七說八,而只是說到這六根呢?
因爲六根 生六識,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這個道理 待下邊說到識大時 再講清楚。

六根 生六識,合理,是妄想罷,比量
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
那就不合理
七識表執著,傳訊,過手不意
八識表種子的大儲藏室,好壞全收,無量大雲端
六祖說
67因中轉,58果上圓
第五識是表現量
圓了就是轉識為智,改叫如來藏
中國文明古典啊
智,上知下日
太陽太偉大了,放出無量光的能量,全無取捨的心,宇宙完全分亨
太陽太熱了,看看似圓形,碰不得
大圓鏡智
指月幹嗎,它只是反光而已
有人罵別人是智障
智障,全是無明故
這明
日,月,時間全包括了,秒秒不移
您看,念念全不斷啊,水起波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弟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數那,此目鍵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這一段講明瞭根與識的分別。
前面講的是根,根能照境,照境之後要起識,就是六根對六塵要生起六識。
沒有自體,都是從緣生的,也就是以根塵爲緣,生出這個識來,所以說“識性無源”。
因爲從緣生的東西 都是幻化不實的,不是實有的,所以說它沒有本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由根塵相對而幻化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你用眼睛 來回周遍看看在會上的大衆,你看的時候,
“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是你的眼根對色塵的時候,就像鏡子 對著影子一樣,只有照了 而無分別。無分別叫了取,也叫總相,就是直接映照色塵的總相。
見 就是像鏡子照物,但取個總相,而不起別相。
如果是鏡子在了別照出的影子,這叫辨別,
好比你在分別這是什麽東西,那是什麽東西,這樣認取別相,就是起識了。
別相 就是分別這是手錶,那是答錄機,從差別上來區別 一切色相。
也就是說只取總相的是見,
對總相加以分別,從中執取別相的是識,見與識有這種區別。
●你取個總相,只是在那裏照,“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像鏡子照影子一樣,沒有加以分析的,這個見就是根大。
那麽識大 是怎麽分別的呢?“汝識於中,次弟標指”,
你的眼識在那裏分別,把看見的東西 依次標明出來:這個是文殊菩薩,那個是富樓那,還有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就像我們現在分別這屋裏的東西一樣:這裏有毛巾、鏡子、床、桌子等等,還有我們這些人,這是張三,那是李四,每個人都不相同。
你這樣分別 就叫別相,這個別相就是識。
●所以說取總相的是見,取別相的是識。見大就是根大,與識大是不一樣的 。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弟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數那,此目鍵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這一段講明瞭根與識的分別。
前面講的是根,根能照境,照境之後要起識,就是六根對六塵要生起六識。
沒有自體,都是從緣生的,也就是以根塵爲緣,生出這個識來,所以說“識性無源”。
因爲從緣生的東西 都是幻化不實的,不是實有的,所以說它沒有本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由根塵相對而幻化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你用眼睛 來回周遍看看在會上的大衆,你看的時候,
“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是你的眼根對色塵的時候,就像鏡子 對著影子一樣,只有照了 而無分別。無分別叫了取,也叫總相,就是直接映照色塵的總相。
見 就是像鏡子照物,但取個總相,而不起別相。
如果是鏡子在了別照出的影子,這叫辨別,
好比你在分別這是什麽東西,那是什麽東西,這樣認取別相,就是起識了。
別相 就是分別這是手錶,那是答錄機,從差別上來區別 一切色相。
也就是說只取總相的是見,
對總相加以分別,從中執取別相的是識,見與識有這種區別。
●你取個總相,只是在那裏照,“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像鏡子照影子一樣,沒有加以分析的,這個見就是根大。
那麽識大 是怎麽分別的呢?“汝識於中,次弟標指”,
你的眼識在那裏分別,把看見的東西 依次標明出來:這個是文殊菩薩,那個是富樓那,還有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就像我們現在分別這屋裏的東西一樣:這裏有毛巾、鏡子、床、桌子等等,還有我們這些人,這是張三,那是李四,每個人都不相同。
你這樣分別 就叫別相,這個別相就是識。
●所以說取總相的是見,取別相的是識。見大就是根大,與識大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