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2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門外漢
週四 3月 10, 2022 12:45 a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黃竹 寫: 週三 3月 09, 2022 7:27 pm 此言又差矣!凡人皆俱三身,而無四智。三身在背後無間斷潛運作,但凡人又怎了知?

如六祖云:凡夫有身無智。

無智凡夫,又怎可說,自己五智在背後潛運作呢?若明知了又怎潛呢?又知了還需智了,即佛說先知法住(緣起,始起之處),後知涅槃。再強調,明知其三身怎應緣起,不代表了了分明,更不代表智了。吾患有身呀!(知了>了了>智了,總有三疊。)

所以佛祖,老是話眾生們迷失本覺。既已捨本逐末,已愚不可及了,還智個甚麽?

我也不大理解,這門外漢一邊說話看似鏗鏘合理,另一邊說話又不如理?說話不能貫徹始終,是甚麽問題?
具體哪裏不如理,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啊。
有過則改……
門外漢
週三 3月 09, 2022 7:11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法界體性智 ,名「法身」,即「自性身」。 大圓鏡智 名「自報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 想。 平等性智 名「他報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 想。 「自報身」、「他報身」總名「報身」。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名「應身」,即「變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動、絕對的,叫做「真 如; 「自報身」,指思想不起;「應身」,隨思想變化,叫做本身人格。 月溪法師作以上說論,祗怕是錯會了。禪宗諸祖,從來沒有對法界體性智作任何敘述形容,頂多就是三身四智。這舉證怕已足夠了!以一堆名相形容一堆名相,也沒意義。 五智不是月溪法師首創,蓮花生大師也開示過五智。 如果你覺得講五智是啰嗦,那也沒轍。 蓮花生大師開示五智:...
門外漢
週三 3月 09, 2022 7:10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黃竹 寫: 週三 3月 09, 2022 8:18 am
法界體性智 ,名「法身」,即「自性身」。 大圓鏡智 名「自報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 想。 平等性智 名「他報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 想。 「自報身」、「他報身」總名「報身」。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名「應身」,即「變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動、絕對的,叫做「真 如; 「自報身」,指思想不起;「應身」,隨思想變化,叫做本身人格。
月溪法師作以上說論,祗怕是錯會了。禪宗諸祖,從來沒有對法界體性智作任何敘述形容,頂多就是三身四智。這舉證怕已足夠了!以一堆名相形容一堆名相,也沒意義。
五智不是月溪法師首創,蓮花生大師也開示過五智。
如果你覺得講五智是啰嗦,那也沒轍。
門外漢
週三 3月 09, 2022 6:46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這裡,您提出的文字內容寫的為.... ==== 第八識、七識、六識、五識四種:指外面的環境由見聞覺知印相在第八識裏面, 內七識、六識、前五識,是由印相在八識裏面的見聞覺知發揮出來。 八識、七識、六識、前五識是過去、現在、未來循環往來的。 “證”真如 以後,見聞覺知、第七識、六識、五識主觀的我;由見聞覺知、前五識、六識、七識、眼見得來的、思想得來的、客觀的宇宙萬物;過去、現在、未來、生滅法,通通變為真如。 ... 您說的: 一切是「真如」,一切非「真如」,是兩頭話。 若一切是「真如」,那麽凡夫應隨處皆見「真如」。既然凡夫已見「真如」,應當解脫,則不必再去修行學佛了。 若一切非「真如」,則「真如...
門外漢
週三 3月 09, 2022 12:40 a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月溪法師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過生活,有獨善其身過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淨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閒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
門外漢
週三 3月 09, 2022 12:17 a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月溪法師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過生活,有獨善其身過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淨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閒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
門外漢
週一 3月 07, 2022 2:40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月溪法師講佛法,深入淺出,亦如天馬行空,很難信。
或許,這是月溪法師留下肉身的原因吧。
門外漢
週一 3月 07, 2022 2:29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回覆: 31
觀看: 4360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唯識宗   起於印度的大乘佛教一派,後來流行於中國、日本,在印度叫做「瑜伽宗」,由無著興起,其弟世親樹立基礎,傳到中國益加發達。中國在北魏時,已由菩提留支傳人無著、世親的佛教(所謂「地論宗」就是)經梁陳的真諦更加一層光彩(所謂「攝論宗」就是)。   唐初,玄奘三藏東歸,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極大,於傳入瑜伽宗尤為有功。玄奘把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的護法等十大論師諸釋合糅為一部,漢譯為《成唯識論》十卷,其後我國學瑜伽宗的,都以這《成唯識論》為中心,所以有「唯識宗」的一個名稱。玄奘的高足慈恩大師窺基,為這論著《述記》二十卷,又別著《樞要》四卷,其他有《大乘義林章》七卷、《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等多數著...
門外漢
週三 3月 02, 2022 2:58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再說疑情
回覆: 54
觀看: 6735

Re: 再說疑情

疑情也就是一個疑念,也是生滅的。但此疑念相似相續不斷現前,能隔斷攀緣,就是禪宗所謂的起疑情。
據此疑情的綿密程度,而分疑情大小。
門外漢
週三 3月 02, 2022 2:39 pm
版面: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英靈版)
主題: 再說疑情
回覆: 54
觀看: 6735

Re: 再說疑情

我先來拋磚引玉,大家探討。 Q1 : 疑情的疑,與疑蓋(五蓋)的差異? —————————— 起疑情時,心力是集中的,表面看似糊塗,而內心非常清醒。 五蓋等心理活動時,心力是散亂的,自以為清醒,其實內外都糊塗。 Q2 : 在疑情的狀態中,是否有五蓋的存在 ? Q3 : 續上,在該疑情狀態中,是否會出現愉悅、輕安、喜、樂等狀態? —————————— 在疑情的狀態中,各種心理現象也會隨緣顯現,但由於疑情之力,故不去攀緣,不予理睬。 Q4 : 當疑情狀態在霎時頓開之際,與捨念清淨有何異同 ? 此際所緣為何? ———————————— 疑情參破時,就認出了自心,並且是確信無疑的,即使起煩惱,也知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