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自己給佛經加油添醋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經文說:緣根及塵 生前六識
經文只是省略了「心念」二字
完整的說法應該是: {心念}攀緣根及塵 故生前六識
---
你說省略就省略?你那位?
加油添醋的是誰?
經文只是省略了「心念」二字
完整的說法應該是: {心念}攀緣根及塵 故生前六識
---
你說省略就省略?你那位?
加油添醋的是誰?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中阿含: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 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
參照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一、眼等五根唯是意識所了別境
二、五識俱生名身受。意識俱生名心受
五根所觸法塵是意識(感官了別)境,產生色是色蘊
意識產生受想行識蘊等等,受的部分是名心受(五受根苦、樂、憂、喜、捨。)
參照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一、眼等五根唯是意識所了別境
二、五識俱生名身受。意識俱生名心受
五根所觸法塵是意識(感官了別)境,產生色是色蘊
意識產生受想行識蘊等等,受的部分是名心受(五受根苦、樂、憂、喜、捨。)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中阿含: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 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
請參照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一、眼等五根唯是意識所了別境
二、五識俱生名身受。意識俱生名心受
五根所觸法塵是意識(感官了別)境,產生色是色蘊
意識產生受想行識蘊等等,
受的部分是名心受(五受根苦、樂、憂、喜、捨。)
想句義者。謂能假合相名義解
行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
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即是意業
請參照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一、眼等五根唯是意識所了別境
二、五識俱生名身受。意識俱生名心受
五根所觸法塵是意識(感官了別)境,產生色是色蘊
意識產生受想行識蘊等等,
受的部分是名心受(五受根苦、樂、憂、喜、捨。)
想句義者。謂能假合相名義解
行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
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即是意業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受」繫屬末那識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如世尊説。觸縁受, 受縁愛。此復隨識差別有六。
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五識倶生名身受。意識倶生名心受。
你看不懂經文在講什麼,只會一貫的望字生義, 胡扯亂扯
經文清楚告訴你這是在講六種受
《雜阿含經 306》緣意.法 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
《雜阿含經 453》縁意觸 生意受。
「六受」是「六觸」所生
即,六根六塵六識三事和合六觸,六觸生六受
入阿毘達磨論將這六種受 分為:身受和心受
不論身受和心受,都簡稱為「受」
「受」繫屬末那識(意行)
這是佛經清楚講的,你自己看不懂入阿毘達磨論,一直在硬凹
《大方等大集經》意行者名爲想.受。
《坐禪三昧經》繫屬意故。是名意行。
《相應部 12相應 2經》受、想、思、觸、作意、以此謂之名。
受.想.思.觸.作意 皆屬「名」。即第七識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看不懂經文, 你又在胡扯硬凹了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相屬者 謂眼識等。亦名有色繫。屬有色根故。
經文清楚告訴你,前六識稱為相屬者
相屬者 就是指,前六識都是「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前六識所照】意思等同【前六識如明鏡現色像】
前六識都是「相」
《大乘入楞伽經》
如眼識 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
末那識 遍行六根
《相應部 12相應 2經》
何為名色。
受、想、思、觸、作意、以此謂之名。
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此謂之色。
受.想.思.觸.作意 稱為:五遍行心所。(名)
前六識不能遍行,只呆在自根。譬如....
眼識 只行於眼根
耳識 只行於耳根
意識 只行於意根
只有第七識能遍行六根
因此受.想.思.觸.作意 是第七識的作為
《大乘密嚴經》意在身中 如風速轉。業風吹動 遍在諸根。
《正法念處經》「意」能行一切身中。行一切界。隨其行處。皆作過惡。
那些妄言第六識是心的人,追根究底 都是欠缺佛學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