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初我說黃庭堅等 只知道討論如何是心,如何是性,若離開心意識時 則不明所以,當時有的網友 頗為不肯在下的觀點。有的人可能更會說,你講的那些問題一點都不深奧,連我都會解,那些祖師們 怎麽可能不明白呢?
這裏有兩種可能:
一者是每個人 遇到的問題不同。就好比一道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數學題,做對的人 答案自然相同,做錯的人 則可以有若幹個錯誤的結果。別人的問題也許你會,你的問題 也許是別人會,切勿以為你能夠解答別人的問題,就以為自己已經過得關也。
二者把解悟與證悟混淆起來,以為只要能思量出個答案,即算是破關而過了。須知學明白的和證明白的,表面看起來似乎差不多,實則有天壤之別。好比一個你從來沒有吃過的水果,一個吃過的人 把他對這個水果的體會 感受寫下來,你看過以後將其牢記在心,甚至可以將其一字不差地 講述給別人,但真正的果子 你畢竟沒有親嘗過呀!古人與我們最的的不同,就在于他們 是在老實辦道,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難道黃庭堅與高峰等人 不能象我等一樣 說兩句虛頭語 蒙混過關嗎?非也!如果那樣的話,他們和那些終日耍嘴皮子,打口頭禅的人,又有什麽區別?
講到這裏,倒想談一點不同宗派 傳法風格上的感受。大家知道,禅宗的風格是“遮诠”,假如我們去參學時,你有什麽問題,執著的是什麽,落在何種境界理,你所面對的祖師 他明明知道,但只會告訴你對或不對,而不會告訴你 錯在何處。所以有人在分判顯密諸宗時,將東密與藏密 中的各部密法,判為密中顯,而將禅宗判為密中密。而在密法中,到了最後 那些原本是密得不能再密的東西,反而可以明者講出來。
本人以為 如果能夠借鑒西藏密法中的某些觀點,用來理解 禅宗中的某些東西,似乎更易契入。比如甯瑪 以其第九乘之阿底瑜伽為最高,而阿底瑜伽 又分為心部、界部與口訣部,其中尤以口訣部 最為超勝。
因為心部、界部不離心意的思量揣度與抉擇,未到最極究竟,
口訣部 則因其離心意識,無須思量抉擇,是以最為究竟。
在下未曾跟隨藏中大德 修學密法,對大圓滿的甚深教授 不敢妄下結論,只是憑感覺認為象黃庭堅、高峰與龐居士等人 一開始所悟入之程度,大概相當于 大圓滿的心部與界部的境界,而最後證入者,應該是口訣部的意境。對這個問題,還希望網上大圓滿方面的高人能出面指點。

界
心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