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禪僧藥山惟儼禪師(745 ~828 )和他的弟子文學家李翱 有一段問答。
李翶對禪很感興趣,他正物色一位 可以作為老師的人時,聽到湖南有一位藥山惟儼禪師,就屢次禮請禪師下山講經說法。
但惟儼禪師根本不睬:“ 若想聞道,何不遠道自來!” 李翶無奈,只好親訪惟儼禪師的草庵。
來到堂前,連呼幾聲,只見禪師埋頭讀經,連看也不看他一眼。
李翶又氣又悲,心裡直罵“ 見鬼!百聞不如一見,原是個不足以問道的傢伙!”
正想打道回府,但一轉念,自己好不容易 遠道跑來,不妨再試試。
於是鄭重其事地問:“ 如何是道?” 。
禪師瞥他一眼,用一隻手指天,另一隻手指著壁龕上的淨瓶問:“ 明白嗎?” 。
李翶茫然不知,禪師提高嗓門:“ 月在青天水在瓶” 。李翶頓然大悟。
月在青天皎皎生輝,水在瓶中靜靜無聲。理所當然。
柳綠、花紅、眼睛橫著、鼻子豎著,柱子立著,草蓆鋪著,狗叫汪汪,貓叫喵喵,烏鴉叫呱呱。
除了看到的、聽到的、本來存在的狀態以外,別無道法。
在位於京都西北部的栂尾 有一位明惠上人(1173 ~1232 )。
原來他曾是華嚴宗的僧人,後來為直接領會釋尊教誨,便超越宗派修行。
他是日本佛教史上 舉足輕重的高僧。
有人問他:“ 佛教的教義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應該怎麼說?”
他斷然回答:“ 阿留邊幾夜宇和” 。這七個字就是說,人應保持原本應有的樣子。
僧有僧原本的樣子,俗有俗原本的樣子,乃至帝王、臣下,都有原本的樣子。
如果違背了原本的樣子,一切都將成為惡。
明惠上人把僧、俗、帝王、臣下要保持原本的樣子 說成為佛教的教義,他認為正是因為 違背了原本的樣子 才引發出了一切的惡事。
月在青天,水在瓶中,適得其所。
人就應該按原本的樣子,做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
除此別無他路。我們難道不應該 重新認真地審視一下 自己原本的樣子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