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地菩薩的「如幻三昧」(轉貼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大智度論》卷49〈發趣品20〉:「「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應具足五法。何等五?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觀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身,自莊嚴佛身;是名五法具足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復具足五法。何等五?知上下諸根,淨佛世界,入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CBETA, T25, no. 1509, p. 410, c5-12)
《大智度論》卷50〈發趣品20〉:「「云何菩薩如幻三昧?」
「住是三昧,能成辦一切事,亦不生心相。」」(CBETA, T25, no. 1509, p. 416, c21-23)
導師另依據《攝大乘論》的解說:
菩薩在悟入第八地的時候,離有功用相,證得無生法忍,通達諸法的不增不減,得二種自在依止,能任運的現起身相及國土。八地菩薩得如幻三昧,觀一切法無礙,隨心所欲現的即能顯現,叫「相自在依止」。能觀諸世界,隨心所欲變的何種國土即能變現,叫「土自在依止」。這兩者,也是八地所證入法界的義相。(《攝大乘論講記》,p.386)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夢幻大修行法
Re: 夢幻大修行法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鉢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三昧)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Look隨筆:
先隨順,後得入,悟後起修!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三昧)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Look隨筆:
先隨順,後得入,悟後起修!
Re: 夢幻大修行法
圓覺經上有著這麽一段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以及,〈四十二章經〉之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作信。」
此幻化虛妄境界/意(識心)並非僅指日常人與事對境後的〈自我意識〉。
佛陀於此說應當遠離一切
〈幻化虛妄境界〉。也當包括了
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這些都是虛妄境界。一切眾生本來在定,本來清淨,有什麼戒呢?本來不動,有什麼定呢?本來如夢如幻,有什麼慧呢?還說這個如法,一「那個不如法。你本來無法,一切皆空,還需要什麼法 ?還要大家遵照非得這樣走才行 !?
假如心中尚有個什麼法,都在虛妄境界,都是〈自己取自心〉。
「堅執遠離心故」,那麽放下就是道 ?這也是不對 !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覺得放下那個境也得要放下,一切遠離。
為何!!!因為〈法無定法〉
是故,偈云
「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只因最初不覺,忽爾動心認妄為真。迷己迷物。當知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
所以云。法性湛然。是謂生而無生者也。無生而生者。眾生迷妄入心。積業成果。虛受輪轉。妄見生滅。
但是,這般心行皆止,識心不起作用
「如幻三昧」(無功用行)談何容易!!!!
我們能做到多少說多少話。誠實面對自己的斤兩到哪 ?我們自個自忖!
說幻化 ?說迷說覺!
首先自我必先能在日常中,辦別出何謂虛假/真實,燥動/覺心!!
在每每當下自我心意識的《遷流過程》明明白白。如不能明辨?!談何遠離 !仍是迷迷糊糊過日子。
外境→意→識(種子) ⇒立起不同分別執著念想=貪瞋瘫行為。
為什學佛多年了,仍在脱離不了分別執著!
說佛法!大家都會說上幾句。但是自己日常一〈對境〉,佛法一點用處也用不上?
容易嗎?容易的話我們也不會無始刼來被〈識心〉所束縛著了。
除非自己能「大地一聲雷」,「虛空粉碎」挣脫開來。否則仍是需步代穩健妥當些。
不然騙的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的,還是仍得少不了〈行遠必自邇〉的。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以及,〈四十二章經〉之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作信。」
此幻化虛妄境界/意(識心)並非僅指日常人與事對境後的〈自我意識〉。
佛陀於此說應當遠離一切
〈幻化虛妄境界〉。也當包括了
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這些都是虛妄境界。一切眾生本來在定,本來清淨,有什麼戒呢?本來不動,有什麼定呢?本來如夢如幻,有什麼慧呢?還說這個如法,一「那個不如法。你本來無法,一切皆空,還需要什麼法 ?還要大家遵照非得這樣走才行 !?
假如心中尚有個什麼法,都在虛妄境界,都是〈自己取自心〉。
「堅執遠離心故」,那麽放下就是道 ?這也是不對 !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覺得放下那個境也得要放下,一切遠離。
為何!!!因為〈法無定法〉
是故,偈云
「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只因最初不覺,忽爾動心認妄為真。迷己迷物。當知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
所以云。法性湛然。是謂生而無生者也。無生而生者。眾生迷妄入心。積業成果。虛受輪轉。妄見生滅。
但是,這般心行皆止,識心不起作用
「如幻三昧」(無功用行)談何容易!!!!
我們能做到多少說多少話。誠實面對自己的斤兩到哪 ?我們自個自忖!
說幻化 ?說迷說覺!
首先自我必先能在日常中,辦別出何謂虛假/真實,燥動/覺心!!
在每每當下自我心意識的《遷流過程》明明白白。如不能明辨?!談何遠離 !仍是迷迷糊糊過日子。
外境→意→識(種子) ⇒立起不同分別執著念想=貪瞋瘫行為。
為什學佛多年了,仍在脱離不了分別執著!
說佛法!大家都會說上幾句。但是自己日常一〈對境〉,佛法一點用處也用不上?
容易嗎?容易的話我們也不會無始刼來被〈識心〉所束縛著了。
除非自己能「大地一聲雷」,「虛空粉碎」挣脫開來。否則仍是需步代穩健妥當些。
不然騙的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的,還是仍得少不了〈行遠必自邇〉的。
Re: 夢幻大修行法
如以般若表達〈體用相〉圓融無礙的穩健步步深入般若行,必能随順般若智行通達 - 如幻三昧無功用行之時。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
從「假入空觀」。
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因得空、假、中三觀就能蕩除三惑之相。
即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得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法随法行/覺照/攝心/止觀双運/總持/立場之真理〈随順〉入(空),是為空觀。
從「空入假觀、平等觀」。
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又以空觀立真諦法,以假觀立俗諦法,以中觀立中諦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趨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
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持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而得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上序品所揭舉之三種假觀之名。
天台宗乃進一步詮釋之,即:
(一)法假虛實觀,為色陰之法。(二)受假虛實觀,為受、想、行、識之四陰。
(三)名假虛實觀,為法、受二種。
此三者自實無體,依境方有,故稱為假。又一虛一實,相形而不得稱,三者皆虛,凡夫謂為實,智者以為虛,實即虛,故稱虛實。
若六度萬行皆溶於此之下,當熟悉熟練三法當契 _⇒
即空即假即中,雙照雙亡。
依空假中而無空假中,
依無空假中而空假中。
依說空時,中假皆空;
在說假時,中空皆假;
在說中時,空假皆中。
如同虛空而橫遍豎窮,橫遍豎窮而等同虛空。
在如此之下,
六度每每皆為真菩薩行 → 行深必臻至無功用行如幻三昧境 !
一法不立,一法不捨。
一法不立是故畢竟空;
一法不捨故法界緣起。
是故法界緣起,
然而湛然畢竟空;
依正畢竟空寂,
故宛然法界緣起。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
從「假入空觀」。
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因得空、假、中三觀就能蕩除三惑之相。
即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得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法随法行/覺照/攝心/止觀双運/總持/立場之真理〈随順〉入(空),是為空觀。
從「空入假觀、平等觀」。
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又以空觀立真諦法,以假觀立俗諦法,以中觀立中諦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趨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
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持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而得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上序品所揭舉之三種假觀之名。
天台宗乃進一步詮釋之,即:
(一)法假虛實觀,為色陰之法。(二)受假虛實觀,為受、想、行、識之四陰。
(三)名假虛實觀,為法、受二種。
此三者自實無體,依境方有,故稱為假。又一虛一實,相形而不得稱,三者皆虛,凡夫謂為實,智者以為虛,實即虛,故稱虛實。
若六度萬行皆溶於此之下,當熟悉熟練三法當契 _⇒
即空即假即中,雙照雙亡。
依空假中而無空假中,
依無空假中而空假中。
依說空時,中假皆空;
在說假時,中空皆假;
在說中時,空假皆中。
如同虛空而橫遍豎窮,橫遍豎窮而等同虛空。
在如此之下,
六度每每皆為真菩薩行 → 行深必臻至無功用行如幻三昧境 !
一法不立,一法不捨。
一法不立是故畢竟空;
一法不捨故法界緣起。
是故法界緣起,
然而湛然畢竟空;
依正畢竟空寂,
故宛然法界緣起。
Re: 夢幻大修行法
今天早上佛衛電視臺播放已於2016年圓寂的慧濬法師的開示
他說十善是為人本分事.莫論功德
他說十善是為人本分事.莫論功德
Re: 夢幻大修行法
十善是基礎
但是善法,分為一樓人乘善法,二樓天乘善法。
而多數人還沒有把善法升級,
也還沒有把善心增長
一般人的善心只是一樓人的小善心,而還不是像二樓人長大的善心。
而且也還無法常行十善如處天堂,也就是得到的歡喜益與生善益,還不多。
修學二樓的十善法,是會減少貪嗔癡的,而如果有人行十善,而貪嗔癡沒有減少,
那還不是真正的十善法。
我不是在強調高低,我是在強調善心要升級,
就如同數學程度,要能夠升級、進步成長。
我不是瞧不起小學低年級,我是在強調所有人都可以升級,
都可以從一樓,升級至二三四五樓。
但是善法,分為一樓人乘善法,二樓天乘善法。
而多數人還沒有把善法升級,
也還沒有把善心增長
一般人的善心只是一樓人的小善心,而還不是像二樓人長大的善心。
而且也還無法常行十善如處天堂,也就是得到的歡喜益與生善益,還不多。
修學二樓的十善法,是會減少貪嗔癡的,而如果有人行十善,而貪嗔癡沒有減少,
那還不是真正的十善法。
我不是在強調高低,我是在強調善心要升級,
就如同數學程度,要能夠升級、進步成長。
我不是瞧不起小學低年級,我是在強調所有人都可以升級,
都可以從一樓,升級至二三四五樓。
Re: 夢幻大修行法
我懂不懂一點也不要緊!!
倒是如有個人一直不斷強調著.....'
「我」!
已學會.......。
「我」!
已得到.......利益。
「我」!
只有我懂,大家都不懂。
「我」!
是為大家好!大家必須聽「我」的
這個〈我 〉!!
無形中已大如須彌山,
你的〈我〉也和眾人的〈我〉不斷地碰撞?!好意也成歹意(變了質)。
朋友,未審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之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