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根本:十善法
版主: 寂照世間
修十善法 不足以成佛
經文說「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
這表示,修十善 不足以成佛。
Re: 修十善法 不足以成佛
是的
十善法只是基礎。
《十善業道經》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
01.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02.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
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03.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
04.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05.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
06.離麁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07.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08.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09.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10.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
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正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
01.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02.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
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03.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
04.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05.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
06.離麁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07.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08.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09.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10.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
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正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然後依此善業而布施,再加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四攝法...等,
才能成就一切佛法..
Re: 佛法的根本:十善法
《菩薩地持經》卷8〈18 菩薩功德品〉:「云何名大乘?有七種大故名為大乘。一者法大,謂十二部經,菩薩方廣藏最上最大。二者心大,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者解大,謂解菩薩方廣藏。四者淨心大,謂過解行地入淨心地。五者眾具大,謂福德眾具、智慧眾具得無上菩提。六者時大,謂三阿僧祇劫得無上菩提。七者得大,謂得無上菩提身,無與等者,況復過上。彼法大、心大、解大、淨心大、眾具大、時大,此六大謂因種得大謂果處。」(CBETA 2021.Q3, T30, no. 1581, p. 937b9-17)
三祇修福慧
百劫修相好
三祇修福慧
百劫修相好
Re: 佛法的根本:十善法
讀經時,建議可以試著重新排版,在自己的文書處理(例如:word)十善法是基礎 寫: ↑週三 2月 02, 2022 7:19 am 《菩薩地持經》卷8〈18 菩薩功德品〉:「云何名大乘?有七種大故名為大乘。
一者法大,謂十二部經,菩薩方廣藏最上最大。
二者心大,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者解大,謂解菩薩方廣藏。
四者淨心大,謂過解行地入淨心地。
五者眾具大,謂福德眾具、智慧眾具得無上菩提。
六者時大,謂三阿僧祇劫得無上菩提。
七者得大,謂得無上菩提身,無與等者,況復過上。
彼法大、心大、解大、淨心大、眾具大、時大,此六大謂因種得大謂果處。」
(CBETA 2021.Q3, T30, no. 1581, p. 937b9-17)
三祇修福慧
百劫修相好
人天善法 vs 解脫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爲波羅蜜多。
要因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乃得名爲波羅蜜多。
由此前五波羅蜜多攝在般若波羅蜜多故。但有一波羅蜜多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說,
你如果只修布施 持戒 忍辱等,而沒有修般若波羅蜜多,你就不能稱為是修波羅蜜多
布施等之所以稱為波羅蜜多,是因為他們都攝在般若波羅蜜多中。因此才跟著得名波羅蜜多。
因此事實上只有一種波羅蜜多,稱為般若波羅蜜多。並非真有 六種波羅蜜多。
如果你沒有修般若波羅蜜多,而只修布施等,那麼你所修的布施 持戒 忍辱等皆不能稱為波羅蜜多。只能算是一般人天善法
人天善法 vs 解脫法
前五種波羅蜜多 皆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稱為「波羅蜜多」。
否則只算是一般人天善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布施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淨戒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安忍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精進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靜慮波羅蜜多...
若沒修般若波羅蜜多,光修布施, 持戒, 忍辱等,將無法解脫成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 諸生盲衆。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淨眼者導。尚不能趣菩薩正道。況能遠達一切智城。
如何修 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 就是:不能住眼耳鼻舌身意。
如此修行般若波羅蜜,也是同時在修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
《佛説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菩提薩埵初發意地 具足檀波羅蜜。
第二地 具足尸波羅蜜。
第三地 具足羼提波羅蜜
第四地 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第五地 具足禪那波羅蜜。
第六地 具足般若波羅蜜。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先成就布施波羅蜜多。這時即是初地菩薩。
若再成就持戒波羅蜜多,這時即是二地菩薩。
若再成就忍辱波羅蜜多,這時即是三地菩薩。
布施 持戒 忍辱等 都是在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個接著一個被成就出來的
而不是單獨修布施,單獨修持戒,單獨修忍辱....
Re: 人天善法 vs 解脫法
是的,說的好。
以五乘佛法來說,五樓佛法來說。
天乘善法,也就是十善法,是二樓法,可以延伸至三樓法、四樓法。
而般若法的布施波羅蜜,則是五樓法。
十善法的布施是基礎,二樓法至四樓法
而十善法的布施波羅蜜是進階之法,五樓法。
的確需要弄清楚。
只有一種「波羅蜜多」。並非有六種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前五波羅蜜多攝在般若波羅蜜多故。但有一波羅蜜多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攝在般若波羅蜜多」這句話意思是指:
布施 淨戒 忍辱等五種波羅蜜多 是經由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所得來的附加價值。
必須有修般若波羅蜜多 才會有。若沒有修般若波羅蜜多 就不會有。
因此 前五種波羅蜜多 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的布施 持戒 忍辱等。
一般人所做的布施 持戒 忍辱等 並不是從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所得來的。
必須是從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所得來的布施 淨戒 忍辱等。才能稱為波羅蜜多。
一般世人所行的布施 持戒 忍辱等 只能稱為人天善法